从2017年4月宣布设立雄安新区时的“一声惊雷”起,雄安,酝酿着影响未来的力量。
2023年4月1日,雄安6岁了。
瞰历史长河,6年只是一瞬,但为建设雄安这座“未来之城”打下坚实基础。
雄安的故事,酝酿已久。
21世纪的北京,面临着“大城市病”的种种困扰。如何在时代的演进中焕发出千年古城的历史底蕴?正在快速迈向民族复兴的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?怎样破解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难题,从而推动协同发展?一系列时代追问,萦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头。
△2022年12月28日,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第一个综合产业载体——雄安商务服务中心,举办首批企业入驻活动。
“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,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,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、天津去,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。”一次在北京考察时,习近平总书记说道。
选择集中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新区,这个地方不能太远,也不能太近。太近容易连成一片,达不到疏解目的;太远则难以接受北京的辐射和带动,不能更好地承接和转移非首都功能。
最终“雄县—容城—安新”这一方案脱颖而出。取自“雄县、安新县”各一字的雄安新区,位于京津保腹地,各方优势明显,是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首选之地。
2016年3月24日,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,现在经过反复论证,并和北京市、河北省共同研究形成这个结果,一旦定下来,京津冀三地和有关部门都要统一思想、提高认识,用大历史观看待这件大事。
△2019年1月16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调研。
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多次重要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,要“坚持世界眼光、国际标准、中国特色、高点定位”“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,不要留历史遗憾”。
雄安新区规划设计专家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介绍,与深圳、浦东相比,建设雄安恐怕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,几个月动工、几年就要完成。它的建设周期和真正形成人气聚集、经济活动聚集的过程,比一般的国家新区要更为漫长。